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Dior Homme. Show all posts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Dior Homme. Show all posts

25 March 2018

嘻哈中國給香城人的警號


2017 中國大陸的嘻哈音樂節目《中國有嘻哈》,大紅大紫,更出奇地,引來部分香城人作出罕有的舉動,就是自我反思。皆因在該節目中,出現了一位蒙面的參賽者:嘻哈俠。

嘻哈俠是誰?當時是個公開的秘密。香城人紛紛在互聯網上,為他哭泣。為這個嘻哈俠抱不平。同時埋怨身邊的人沒有品味,只懂得聽「K 歌」,不懂得聽嘻哈。最後迫使這位「Superstar」離開香城的主流樂壇。

哭泣聲絕無意義。香城的主流樂壇,除了「嘻哈俠」,也曾有過其他又潮又勁的嘻哈單位。當中首屈一指的,必定是 L.M.F. ( Lazy Mother Fucker ) 和陳冠希 ( E.D.C. )。終歸大家也知道,L.M.F. 被主流傳媒抺黑為「粗口組合」, E.D.C. 因「淫照事件」被主流傳媒封殺。這兩個香江最潮的嘻哈單位,自此也消失於香城之中。

話說回頭,香城人也不能把所有責任,諉過於主流媒體。環顧嘻哈的源頭美國,那一位嘻哈歌星不講粗口,不吸毒,不性濫交?實質係香城人自己懶係野,扮聖人,一身「道德潔癖」,才給主流媒體有機會從中推波助瀾。

近年潮流界,嘻哈文化絕對是舉足輕重。即使你認為具有嘻哈基因的 Fear of GodOff WhiteYeezy 等東西有些醜,你也不能否認它們這幾年充滿「話題性」。加上不少傳統奢華品牌,也紛紛與街頭嘻哈扯上關係,如路易威登 ( Louis Vuitton ) 和街牌龍頭 Supreme 破天荒推出聯名產品,Dior Homme ( 迪奧·桀傲 ) 邀請嘻哈小天王 A$AP Rocky 擔當平面模特兒,就連內地的嘻哈小鮮肉吳亦凡 ( Kris Wu ),也成為了巴寶莉 ( Burberry ) 的代言人。

香城人一身「道德潔癖」,不順應世界潮流走。當大陸人在嘻哈說唱時,香城人還在志明與春嬌。音樂,潮流,香城人被大陸人超越,實在是理所當然。 。

4 April 2016

詞人偉文的時裝謬思


幾年前,香江文壇的李純恩加上有「香港才子」之稱的陶傑,批評現時廣東流行「K歌」的填詞人水準低劣,作品詞窮理歪,胡亂堆砌。當時黃偉文 ( Wyman Wong ) 第一個走出來還擊。

填詞是文學的一種。「文學批評」永遠沒有絕對的答案。Wyman 受到陶李二人批評,可能只因老一輩的人都懷念黃霑。反而對於時裝,Wyman 自己引以為傲的「肥人思路」和對艾迪·斯里曼 ( Hedi Slimane ) 的執念,的確比起他手執的筆,更為滑稽。

在時裝界,以蒼白瘦弱的「病態美學」見稱之艾迪·斯里曼,無時無刻也受到 Wyman 針對。在斯里曼主理 Dior Homme ( 迪奧·桀傲 ) 的年代,Wyman 批評他只懂得創作歧視肥人的「瘦仔衫」。在斯里曼入主 Saint Laurent (聖羅蘭)  的年代,Wyman 又批評他的設計一成不變,就如他的黑白相一樣咁悶。可是很奇怪。你總會見到 Wyman 常常身穿加大碼的迪奧·桀傲聖羅蘭。既然他那麼看不起斯里曼,何苦硬要肥仔著瘦仔衫,非要迫爆件衫不可?

當你問 Wyman 為何,他又會自圓其說答你,他喜歡做特別的一個。他喜歡受到別人爭論和非議。當人人都走去吃飯,你卻堅持已見走去吃泥,的確可以吸引別人討論和關注。然而吃泥又是否真的理順正確?放縱自己的體重,加上穿得浮誇做作,又是否真的代表創意?

Wyman 時常強調自己的「肥」,是他的個人風格。無錯,「肥」是種風格。但是不要忘記,「瘦」也是種風格。而且在時裝界,喜歡後者的人,絕對是壓倒性比前者多。

人人也喜歡好身材和好外表,因為好身材和好外表,能勾起人類最原始的佔有慾望:性慾。對住一個醜男配一團肥肉,相信誰也會 turn down。這也是為何男人喜歡看的 A.V. 女優不是「豐乳腰幼」,就是「平胸纖瘦」的小蘿莉;女人喜歡看的韓劇男星,不是肌肉型的「大隻仔」,就是高挑瘦削的文青。

「纖瘦」、「白滑」、「高大」、「英俊」是正數;「肥胖」、「黝黑」、「矮小」、「樣衰」是負數。這是人人心中對於外表至真至誠的測量標準。正數的人有正數的定位;負數的人有負數的定位。若果將時裝看成一項展現「美」的運動競技,像體操、韻律泳或是芭蕾舞,明顯時裝是一門不適合肥人的玩意。當你見到一個肥婆走去跳柴可夫斯基 ( Peter Tchaikovsky ) 的《天鵝湖》( Swan Lake ),你會感動流淚嗎?

不會。你只會笑左出黎,再加句粗口。

歸根究底,時裝是一門關於外表的學問。你要在意那種身材健康,應該請教醫生如何養生保健;你要消除歧視宣揚大愛,應該讀四書五經再找孔子耶穌。時裝的起點與終點,就只是一條純追求「好睇」的單程路。

填詞,有韻律;時裝,有套路。符合韻律的歌,才能唱得「耳順動聽」;符合套路的人,才能穿得「有型好睇」。Wyman 深明填詞韻律,卻在時裝路上鑽了牛角尖,為怪而怪,豈不滑稽哉?

28 March 2016

談香江龐克軼事到韓流邪風


早幾日,在網上看到一篇以《前衛 Punk 男勁反叛「我係最早嘅本土派」》為題的訪問,內容是關於一名叫 Sam 的男子。這位受訪者,熟口熟面。讀完整篇訪問,在腦海深處勾起了一個名字,10 年前一個本地龐克界的爭議人物:「心仔」。

香江時裝界的首龐克 ( Punk ) 思潮,相信是在 2000 年頭開始。適逢日本在經濟大倒退後有復甦跡象,當地各項文化產業也隨之興旺起來。當時「日本風」趨勢猛烈,就如今天的「韓國風」一樣,滿佈香城的大街小巷。而那時「日本風」對於香江時裝界的影響,除了一眾「裏原宿」日系潮牌充斥香城街頭之外,一本以 80 年代「Club Punk 文化」的女裝雜誌《Kera》,和一些日本視覺系樂團略帶龐克味道的造型,也影響了部分香城青年的穿衣態度。然而,當時在香城的龐克青年,大致可分為三類。

第一類,視《Kera》為聖經,同時對書中喪煲的日牌 Super Lovers 和其龐克副線 Lover's Rock 趨之若騖,就算買不起這兩個在銅鑼灣崇光百貨 ( Sogo ) 設有專櫃的品牌,也會嘗試到旺角一些造衫小店,依據雜誌中衣服的款式訂造一些仿製品。

第二類,身上的衣飾,多來自當時全香城唯一售賣英倫龐克「聖物」Underground 的 De~javu。De~javu 有三間分店,位於尖沙咀利時商場二樓、三樓和銅鑼灣利舞臺 ( Lee Gardens ) 後方的樓上鋪,主要售賣自家設計服裝 Underground I.D.K.,和一些由店主引入的外國牌子,如英國的 Angry、Dupe Clothes Manchester England,澳洲的 Red Dot 等等。

第三類,信奉「龐克之母」Vivienne Westwood 於 1971 年,在倫敦皇后路 ( Queensway ) 開設的二手精品店 Let It Rock 其 D.I.Y. 傳統,主張身上所有衣服都由自己親手製造。依稀記得「心仔」當時就是在旺角 Chic 之堡,開設了一間售賣自己 D.I.Y. 服飾的店鋪,名叫 Punk.com。

自古「文人相輕」,時裝人也是一樣。一種港式龐克風格,三種不同的表達方式。誰是最有型?誰是最正宗?誰是最具龐克精神?那時因為這些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,令香江時裝界的龐克領域,出現了不少紛爭。

今天,「心仔」已由一個龐克青年,變成一個主攻「基金佬」和「保險佬」市服的洋服裁縫,他「要搵食」。他不再「玩」龐克。他歸咎於香城人不包肯包容這種文化。但正如「心仔」在訪問的開頭所說,龐克是「倒董 ( 建華 )、燒國旗、遊行示威、表達對社會嘅不滿」的行為,那麼敢問上述所有行為,從來有那一種的發起目的是乞求別人的包容?

而且,「心仔」在訪問中又表示從前「喜歡龐克文化是因為它堅持的理念」。現在看來,他從一開始就只是抱著「玩」的心態,今天一句「要搵食」,就不再「玩」了。不再堅持了。一句「要搵食」,就否定了往日自身的一切。

龐克,是代表反叛。反叛,不一定就是龐克。你穿得龐克,可能只因你覺得龐克很型很潮。相反,一個人就算不穿龐克,在行為和心態上,也可以展示出龐克的精神和理念。

其實,龐克思潮在香江時裝界沒落,某程度上是因為「原宿文化」被 Number NineUndercover  昇華至更高層次,與及 Hedi SlimaneDior Homme 所引發的「瘦身衝擊」,加上 Ann DemeulemeesterMaison Martin Margiela 進駐中環的安蘭街,開拓了香城人的「安德惠普視野」。那時全個香城的青少年,他們的穿衣態度已慢慢朝著「Hi-End」的方向走去。從始街上再沒有人穿著龐克,Underground 的商謤也被 I.T 集團所註冊,成為了一個「抄考」Dior Homme 的土炮品牌。香江龐克熱潮就始大江東去。

是因為缺乏香城人的包容,加上「要搵食」,定一話全因龐克熱潮已過,才令「心仔」放棄自己喜愛的龐克文化,相信只有「心仔」自己最清楚。然而,我們卻能從這單香江龐克軼事中,看出一個香江時裝人的通病,就是缺乏堅持。

缺乏堅持,隨波逐流,是香江時裝界,一直被外國人牽著鼻子走的主因。舊日的香城人,在受到「英倫風」或「日本風」的感染下,若能有幸悟出適合自己的穿衣態度和風格,只要肯一直堅持,貫徹始終,也能有所作為。你堅持「英倫風」,十年後,你有機會成為下一個香江「英倫風」代表:方大同 ( Khalil Fong );你堅持「日本風」,十年後,你有機會成為下一個由香江進軍日本的粉色女孩: 張倚雯 ( Eva Cheung )

可是,現今在香江橫行的,是模仿歐美日風格,僅將三者潮流共冶一爐的「韓流邪風」。一個毫無歷史與美學根底,只懂得摸仿和利用網絡炒作自己文化的國家,你堅持它那「四不像」的穿衣風格,十年後,你究竟能成為什麼?

沒有了「龐克心仔」,可能不是香江時裝界的一個重大損失。但以其推拷,香江時裝界的未來,相信肯定會產生不少個不倫不類的笑話與遺憾。